2011-10-18 工商時報 【李淑惠】
1963年出生的威剛董事長陳立白,不到50歲跨足記憶體模組產業近20年,威剛成立之後的第4年,就成為亞洲最大的記憶體模組廠,過去10年裡,有5年大賺1個股本,有1年逼近1個股本,換句話說,威剛自成立以來,歷經三波DRAM景氣循環,仍有將近3分之2時間處於大賺榮景。
陳立白畢業於逢甲大學電機工程系,畢業之後並沒有馬上創業,而是先進入工研院電子所工作,隨著工研院的華邦電子技術轉移計畫,才轉進當時投入DRAM產業的華邦電子工作,在華邦電近6年時間中,作過晶圓製造、ASIC以及SRAM,民國90年創立威剛科技,投身記憶體模組產業。
威剛成立前6年幾乎年年大賺,民國92年以每股稅後純益13.7元創下歷史最高數字,在民國97年以前,陳立白親手經營過的4家公司中,還沒有一家賠過錢。以DRAM產業景氣變化之大,價格漲跌難以掌控,陳立白的經營績效實屬可貴。
過去10年中,威剛只在97年、99年唯二兩年,繳出赤字財報,今年以來DRAM景氣暴跌,價格更在平板電腦當道、NB面臨經營困境之下持續下墜,DRAM顆粒廠已經有茂德出局,整個市場對記憶體產業景氣看法相當負面且保守,模組業者認為,台灣的DRAM顆粒廠雖然垮了,但是記憶體模組廠在2008年金融風暴後就開始轉型,威剛也在DRAM跟NAND Flash鎖定轉型標的,朝雲端及SSD市場發展。
陳立白認為,市場應該將顆粒廠與記憶體模組廠的景氣看法脫鉤,模組廠賺的是管理財,只要進貨及出貨速度快,在固定成本相對偏低的狀況下,是可以在價格持穩時獲利。不同於晶圓廠,晶圓廠賺的是製程微縮的成本下降空間,因為設備固定成本偏高,所以即使價格反彈向上,但只要價格還不到成本區,這段反彈的時間都還是賺不到錢。
威剛今年上半年雖然呈現小虧狀態,每股稅後淨損0.07元,但是威剛在SSD上布局已久,第4季順利打進華碩Ultrabook供應鏈中,成為唯一一家入榜的記憶體模組廠,與新帝等原廠並列為主要供應商,展望未來SSD帶動的NAND Flash需求,威剛對SSD的後勁寄予厚望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